close

陳氏太極拳修練養次第說


                                                         吳麒紳(明雄) 2008/12/01


一、     前言


太極拳的健、防、美;太極拳的快慢相間、剛柔並濟運動,不知風靡了多少人,中國人如是,外國人亦復如是。然而,這麼多的人愛好此運動,卻仍有不少人不得其門而入,說來也滿可惜的。


太極拳是一門拳術,同時也是一門學問。當你學會了一趟套路,如果你肯再深練、不斷地探究,你將發現她的內涵,具備了無盡藏。我常在習練之餘,深深感覺到她簡直就是一門「哲學」化的運動,這裏不但有「象」「數」「理」在,而且,處處皆是「雕塑」美--(空間藝術)、「音樂」美--(時間藝術) 的展現。


我學習楊氏太極拳廣平架已逾三十年;學陳氏太極拳(陳延熙大宗師、陳明標大宗師系統的「老架」、「新架」、「砲捶」;王公晉讓的「忽雷架」。)亦有二十五年以上的拳齡,雖說沒有什麼功夫,可是,從我不間斷的習練途徑一路走來,我的感想是:她能使懦夫以立;弱者以健;陋者以雅;學者以富。她應該是透過「窺」、「見」、及於「玩」;她應該是透過「武術」、「武藝」以至於「武道」的境界。


今,我願把我的心路歷程提供與大家分享,我的修練次第是:形、順、懂、練、悟五字。茲分述如下


 


二、    


形即是相,也就是空間位置。行拳走架必有形(姿勢)。太極拳特別重視套路的動作姿勢,同時還把心意、時間(速度)加進去,因此形成了心意、空間、時間合一運動。人人都有此本能、但 須經過 老師的指導,口授心傳的啟發,才能使「形」趨於完美,這是學拳者的第一要務。


    有些人他們不重視套路,只單招練習,這是不尊重「拳道」也是不尊重「師道」的。老師敎我們一道「拳」,她是完美的、祖師爺一生的精華,怎容後人扯卸,例如,陳家溝的「老架」一路,是某祖師爺所授,我們學完了「老架」一路,你單打一勢「金剛搗碓」即說我學了「老架」。光練這一勢,能說你練過「老架」嗎?太極拳的套路由如人身,她是四肢、軀體合成的,換句話說:你的右手是你身體的一部份,而非你的全部。我常戒告我的學生說:套路失傳就是某武術的消失。我們常在坊間看到許多古本拳譜,真可惜啊!只見其拳路名稱或招式名稱,却無圖可尋;無影可見。何以一脈武藝不再重現「江湖」,究其因由,套路失傳即是。


    杜爺(杜公毓澤太夫子)說:「國術重口授,太極拳更為注重。蓋,國術姿勢為立體型態,非平面圖及說明所能表現,如果姿勢錯誤,則外型影響內功,不能發揮其氣血流通、新陳代謝之功能,因而拳架亦失去其效用,則雖有其高深的理論,豐富的著作,統歸無用,故傳授


太極拳,首重姿勢,若不正確,則雖終身苦練,亦難達到精妙的身手。」(杜公毓澤八秩晉二華誕紀念專輯序)。信哉!太極拳是為一姿體運動完美的表現,若不先從姿勢上研修,將何其有成。杜爺曾告訴我們,說他老人家跟陳公延熙大宗師光「老架」一路就學了六年,陳公是在 杜府 教授的,師生是天天見面、天天演練的。現代有許多學子,練了一年半載即宣稱他已深入某家太極拳堂奧,真是天才呀!值可比美六祖能禪師聞誦<<金剛經>>:「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悟道!可敬可佩也。


 


三、    


    拳架經過三個月或半年,大致可以達「聯」的階段,「聯」即是聯絡、接連,也就是學了一整套拳的始終、還原、前後貫串。貫串之後最須招招勢勢一一修正,不與規矩如何成方圓?修正的功夫,是真費功夫,必須老師能諄諄善誘,學生亦步亦趨,,由粗入細,演練、體察不間斷,方可由正而圓而順。「正」是空間位置包含方向的適當、圓滿形相。例如「單鞭」一式,姿勢是前如刀後如刁,刁是鷹喙,可勾、可化、可擒拿,不管是「刀」是「刁」,都得沉肩墜肘,眼視中指或虎口,「刀」手放在腿腳內側,要大門、小門兼顧,胯更要鬆落,胯不鬆難得使上腰勁,故此式看似簡單,其實陳氏太極拳講求的「開合、旋轉、起落」均具備。


   


    姿勢經修正之後,就再講求「圓」,圓即是旋轉;即是纏絲,這是太極拳的特點、風騷處,也是太極拳最難練之處。「轉」有自轉與公轉,身、手、腳同時起動,故有「動如九轉珠」之謂。太極拳運動是宇宙運動的縮影,徹始徹終是恆動的,且有規律可循。。換句話說離此規律即無太極拳可練。有了正確姿勢,又能傳動、牽引全身,再往細處講求的就是「順」了。全身十三個緊要關節(腕關節二、肘關節二、肩關節二、髖關節二、膝髖關節二、踝關節二、脊柱關節一)都能轉動暢順、自如嗎!有一處障礙,該處即「死」,轉動就不順了。不順不但妨害練拳進度,甚至造成運動傷害。趙堡練拳第六層次「肐節」,就是在細節處作功夫。能順之後,行拳走架渾身舒暢無比,輕靈、沉着真的「欲罷不能」呀!


 


四、       


    拳打到「順」的地步,一日有一日之功,百日有百日之功,體質的改變、積壯;肢體的鬆柔、健美均將大大增益。倘若學者能夠不此為滿足,想再上「一層樓」,那麼就不得不在「懂」字上求消息了。


    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習太極拳者亦復如是。要「知己」得苦練拳架;要「知彼」得勤練擖手(推手),然後兩者合參,又持之以恆心、毅力,久久之後,才可望其有成。可是要「知彼」得先「知己」呀!知己是懂得自己。習拳先從姿勢開始,這是視覺功夫,再到順的情境,這是感覺的功夫,至於懂不懂拳?就非要求索不可了。拳架的結構為何?為何要這樣的結構?拳架名稱因何而定?為什麼要用這個名稱?為什麼要重複(重招練習)?每個「着、勢」的來龍去脈如何?等等,都需要學者去「懂」。「形」是實踐的功夫;外現的功夫,「懂」是理氣的功夫;內在的功夫。實踐功夫是為健身立下基礎,至於「應用」就非貫穿理氣功夫不可。欲學太極拳全程者,「形」的功夫和「懂」的功夫,若不得其兼具,怎能說是學過太極拳呢!


    陳氏太極拳的拳譜,均有完美的架構,尤其是民國三十八年之前陳家溝、趙堡鎮流留傳到台灣來的古譜,更為珍貴。例如:陳公延熙大宗師嫡傳系統,杜公毓澤宗師帶到台灣的「砲捶」(陳家溝老架二路)。何以稱「砲捶」(陳公發科宗師在南京國術館表演陳氏太極拳,有人請教陳公,這是何拳?陳公答:「這是砲捶。」後來竟有人懷疑「砲捶」不是太極拳。今日凡我學過陳氏拳者,無不知「砲捶」就是陳家溝傳統太極拳的「老架二路」砲捶,當時陳公是據實回答客問的。)那麼「砲捶」為何不稱為「老架二路」而直稱「砲捶」呢?深入分析研討後,始明白「砲捶」是以「砲」、「捶」為主軸展延演開來的,換句話說「砲捶」若抽離了「砲」與「捶」,就不是「砲捶」了。在「砲捶」裡有六個「砲」,即連珠砲、裹鞭砲、轉脛砲、連環砲、當門砲、窩裡砲。有九個「捶」,即護心捶、庇身捶、撇身捶、加掩手肱捶間接反覆六捶。這些「砲與捶」穿針引線貫串其中,演練起來,真是「快慢相間」、「剛柔並濟」,美妙得很啊!


    再究拳譜裡的「着勢」,招招有來歷,有模擬植物的,如風掃梅花;有模擬動物的,如伏虎、白蛇吐信;有模擬大海的,如海底翻花;有模擬佛菩薩的,如金剛搗碓等等,不一而止。這些「着勢」的來往、穿梭,均處處有玄機;處處有真章,這裡邊的「理氣」,凡我學拳者,不得不「懂」呀!還有如何牽引全身?如何形於手,而達到「透徹力」?如何「蓄」、「發」?如何「起落、開合、旋轉」?這些都值得學習者去探究、追索、理解。說句老實話:「懂」字真難呀!


 


五、    


「懂」是「識」的解脫,還不到「心」的解脫。有道是:招招會不如一招熟。「熟」實在是通過「巧」的唯一途徑。「熟能生巧」猶如「瓜熟蒂落」。知而又行之不間斷必有成熟之日。陳氏拳綜合道家的養生奧理,入於武道中,故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之階梯。趙堡太極拳亦有「一聯、二圈、三身轉、四分、五勁、六肐節、七起、八落、九自尊、十朝、十一哲」等層次。陳鑫大宗師言「所難者功夫,尤難者持久功夫。」是的,恆者能專,專熟。專一、恆心、勤勉,又不間斷實踐,最終才能熟而生巧。


   「懂勁之後,逾練逾轉,以至階及神明」。逾練逾轉者就是「熟」的功夫。杜公毓澤老先生,當時拜師時(十八歲),從陳公延熙大宗師習陳氏嫡傳太極拳,光「老架」就學了六年之久,始有今天帶到台灣來的風貌。


    現在的太極拳學習者,淺嘗即止,有學了幾式,覺得柔柔、軟軟的,有何「妙秘」可言?不分青紅皂白就打退堂鼓了;有的更絕,學了一、兩年,即自我宣告已深得其竅而沾沾自喜,並以為滿足。殊不知一山比一山高,人外有人,凡有所成就者,無不是「精鋼九練成繞指柔」者。或問?學習此種拳,何時可成?這是外行人問的外行話。習拳若有時間表,豈非時間一到就是高手。拳藝是苦練出來的,不是知、辯得到的。在網路上處處可見些表演者,自詡。他們苦練有成,若真的,我們可以肯定他、敬佩他。但有些自稱「拳與氣功俱妙」的表演者,看他發功,簡直超邁前賢多多;簡直是佛、菩薩化身,不亦過乎!「誇飾」是文學的領域,而非武學的要件。武學講究紮實不虛華,表演時,是呈現自己的心得,並不需要譁眾取寵。有人也許會說:表演就是「美」、做「好看」的。其實真實的美,是出於自己苦練、久練所凸顯出來的一種「深美」;一種「內在充實,神光外露」的美。練拳是為自己而練,不是為人而練的。總之,練拳要到「深美」的境界,除了「熟」之外,何有其餘捷徑?


 


六、悟


    悟與懂不同,悟是全面性的、整體的。懂是局部的、點點滴滴的。大悟、小悟都屬於懂的範圍,唯有徹悟是「真」的,其他都是知識、記憶的冬東西。


    練拳練至「悟」的境界,是難以名狀的。的境界,雖說「空無所有」,却是「真空妙有」的。大聖一先賢大宗師們練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空空跡化歸烏有」的境界,就是「悟」的成就、「武道」的成就。


     這個說是「悟」即是「非悟」,是名「悟」的。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似乎近之。這種境界最不易成就,可是,沒有了這個願景;沒有了這個夢,是會令人感到「譬如貧家美女,終少富貴態」的遺憾。


    一個練武的人,他起先可能只想健身而已,然而,他一旦深入其境、興趣映然時,真乃「欲罷不能」呀!這個時候適時地立下「悟」、「通透」的願景、美夢,應該是每個習武的終極目標吧!


    如何追索、探究這個「悟」、「究境」的大志,我願在此「野人獻曝」般地提出分享、共勉的觀點。練拳從「形」、「順」、「懂」、「熟」一路走來,先是繁複的,繼之經過演繹、歸納的結果,漸漸地、久而久之的會領悟到「拳」是有軌道的。這個軌道是什麼?以我目前的說法是:它是三面(姑且說立、縱、橫面吧!)三個同心圓具奏的。行拳走架,雖站在地球上,却是揮灑時空的;行拳走架,力與地爭,四肢百骸舞動與時、空爭。空氣構成你我無形的阻力。你可以任運、旋轉嗎?可以渾然用意不用力嗎?可以意、氣、力相合和嗎?如果答案市是可以的,那麼,這不就是「三面同心圓」歸於一點嗎?而這一點所展現的宇宙,浩翰無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不就是你我要了「悟」的原點嗎?而這原點又能夠「悟」破,那豈不是「當下悟道」。能夠如是知、如是解,要達到「悟境」應該是可以期許的。


 


七、     結論


    武術、武藝、武道,是一門大學問,不可能一蹴可及,必須朝於斯、夕於斯,有明師、


有善知識,加上「克己」實踐,才能有成。我不揣淺陋,寫下了這些鄙見(這些都是我學拳的心得、目標),但願諸先進斧正我、鼓勵我,讓我們同登「武道」吧!


                                                   2008/12/09 ----吳麒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