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內容轉載自遠流博識網推手:一部電影的誕生》精彩內容

 

http://www.ylib.com/Search/qus_show.asp?BookNo=K2022

 

推手:一部電影的誕生》精彩內容中有關李安導演對太極拳的精闢見解

 

  在《推手》之前,對台灣的電影觀眾而言,李安是個極為陌生的名字。《推手》獲得多項金馬獎提名之後,影迷也許對這個名字不再陌生,可是不見得就清楚李安到底是個長麼樣的導演。這篇訪問,也許能提供一些較為有意思的資料。

 

 

 

  對看的電影的人來講,片子的原始構想是怎麼來的,相信都是他們極有興趣去知道的事,可不可以談一下《推手》構想的起始?

 

 

 

  有《推手》這個構想已經很久了,這跟我近年來的生活體驗很有關係。

 

 

 

  一九八五年我在NYU電影系的畢業作得到學校影展「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影展之後,美國一家很大的經紀人公司裏的經紀人遊說我留在美國發展,於是我就和他簽了約,留下來試試看。這一試,五、六年溜過去了,這期間的甘苦一言難盡,總之,我有很多時間待在家裏「窮耗。《推手》影片一開始,描寫兩個相衝突的公媳角色被鎖在同一屋內,一個是中國老頭,移民到美國,出不了門,整天待在家裏練氣調神,韜光養晦;另一個是美國女作家,竟日耗在書桌前寫故事,也寫不出個名堂來。這實在是我畢業後這幾年來,很多時候生活兩面性的寫照。

 

 

 

  有一天,我在一本書的序言裏看到一些論及太極拳推手的文字,覺得很有意思。「推手」是太極拳運動裏一種雙人模擬對練的運動,拳經裏許多的要訣,如「圓化直發」、「捨己從人」」、「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渺」、「不丟不頂」……等等,這些道理其實與我們中國人的許多人生哲學與待人接物的道理是相通的,很有意思。

 

 

 

        中國主要的傳統人生思想儒、釋、道,都講究練氣,氣的意義則十分廣泛,既可抽象又可具體,可以說宇宙萬物與人類,都是一氣的變化,大至天地間的氣象與氣勢,小至個人的氣力、氣色、氣味、氣節……不一而足,而練氣,總以天人合一作為最高的境界。因此,悉心靜氣、存神養性、體驗並順應自然法則的客觀變化,節制自身主觀的情慾好惡,遂成為人生修養的一部分。這種思想應證到人際關係或天人關係,就產生了像「推手」要訣之類的圓柔應對方式與態度,不硬頂硬丟,調合、窮磨至「我順人背」」時才發勁。這種重平衡協調的習性,是相當反西洋尚衝突、硬碰硬的戲劇精神的。

 

 

 

  我一直有這麼一個構想,將一個致虛極、守靜篤的太極拳大師老頭兒放到一個戲劇性結構的故事裏考驗考驗,與命運推手過招,看看他沉不沉得住氣,戲劇本來就是在探討人性的。片子的結論是:老頭(朱老)通不過考驗,因為他的人味還是太重,想不開。在人生的道場上修行,外在的苦難折磨他都頂得住,內心的牽掛他卻放不下來。他有一顆溫暖的心會被傷害,有一個愛的慾望需要滿足,實在不易修練到真正中國功夫那種虛無清靜的至高境界。當然他對天理人生的虛無,也並非沒有感應,全片最後一句台詞,便是朱老喃喃自語:「沒事兒,沒事兒。

 

 

 

  我知道你手頭有好幾個劇本可以拍電影,為什麼選《推手》當你第一部片子?

 

 

 

  《推手》當初其實是我一些劇本構想裏最沒有商業意圖、也最沒有藝術意圖的一個,它與我心裏面關切的東西很相近。這回要不是為了新聞局徵選優良劇本的獎金,我也只是想想而已,根本不會去寫它。想不到動手寫完了之後,又馬上有機會拍,成為我「開張的第一部片子。

 

 

 

 《推手》講的是太極拳,對一個不會打太極拳的人來講,你是怎麼去寫、去拍的?

 

 

 

  在寫《推手》劇本的時候,太極拳我是根本不懂,劇本裏有關太極拳的術語都是拳經上看來的。不過現在是懂了一點點,因為本子寫完之後,我倒是學了一套簡化的楊氏太極拳,略為實際體會一下打太極拳的內中感受。雖然所會有限,卻對導這部片子有許多啟發。到現在,早上起來若是有空,我都還會摸一趟衛生拳,對身體很好。寫本子的時候可以參考書,可是真的要拍了,要用畫面來講故事的時候,我就不敢太大意了。

 

 

 

  片子拍攝之前,我去請教了幾位太極拳的老師,不過每個人講的都不一樣,愈聽愈糊塗。

有人說發動時要出氣才順,才不會受內傷;

 

有的人說要吸氣,出氣放鬆是陰,接著猛吸氣一醒是陽,發動打人當然是陽;

 

有人主張要站樁,所謂「練拳不練功」,到頭來是場空;

 

有人認為站樁是老式的死功夫,現代人能把一趟拳練好已是不簡單了;

 

有人說練架子要蹲得低擺得大,下盤才能練得穩重有力;

 

另一派則說架子要站得高,蹲那麼低,身子吃力繃緊,氣怎能放鬆流暢,架子放那麼大,活動起來花時間,打鬥不會靈活;

 

有人說楊氏太極拳軟綿綿、慢吞吞的,根本是不能打的衛生拳,其開宗祖師頭三代能揚名,是因為同時他們都也練所源本的陳氏太極拳;

 

有人說,說這話的叫他來試試看;

 

更有人認為,修練太極拳這麼高深的功夫,哪能整天想打人的?

 

也有人回道,不打人為什麼會叫「拳」,幹嘛不叫「太極氣」」、「太極功」,要叫「太極拳」,拳還有不打人的?

 

我看過某名師示範推手,手伸出來,硬梆梆的,學生推他跟推石頭一樣,旁邊於是有人低聲講閒話:「拳經裏說『不丟不頂』,這不是『頂』是什麼?」

 

又有人說推手只能練練觸覺,真打起來誰還管你那麼多?

 

……我想他們說的都有道理,他們沒有道理的話,那麼出手輕輕一按,就都把人彈出老遠,殊途同歸吧!

 

 

 

 

  還有一種更高桿的,初次見面請教,他支支唔唔,又不想多講又不想得罪你,他不是看不起你,而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你若是沒練過,跟你講你也不能領悟,反顯得自己賣弄玄虛;

 

你若是練過,那你來問是存什麼心眼?

 

又若我講的跟你師傅教的有差別,那咱們是來爭論一番還是要比劃比劃?

 

若不理你,是無禮還是示弱?

 

若你信了我不服你師傅,那我不是得罪你師傅?

 

你若知道更好的練法卻不去練,心裏不難受?

 

若是我輸了,這武館還開不開?

 

……這不是找碴兒?所以他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

 

懂武林規矩的話,你根本不應該冒冒失失地逢人便問,出手想試,要想知道的話,就安心過來下苦功練,沒那麼簡單。

 

從某些角度來看,這種中國的武藝文化比功夫本身還要值得尊重恪守。

 

中國功夫博大精深,真是不可掉以輕心。我們的祖先能領悟出經由筋肉的放鬆,搭配意志力的集中,便可把全身散往各方的張力,歸導集中,發往一個方向,因而產生極大的力量,發揮人類極大的潛能,實在是偉大。

 

 


........

.................

 

           武術指導張仲仁教的幾個打鬥招式中包括太極拳裏「推、推、擠、按」四個基本動作以及「手揮琵琶」與「蛇身下勢」兩招,很簡單。例如第一人出拳攻面,朱老借力順手一「推」,將人頭推到地上;第二人攻下三路,朱老一個「手揮琵琶」,把來人胳臂打折,再順勢一托一送,把人送過桌子飛上牆壁;第三人上前抱腰,朱老圓化直發,沉手一「按」,把人推撞上鐵門,第四人被朱老一招「蛇身下勢」從下往上一撈順肩翻過;第五人最慘,朱老用「推勁」將他悶頂一記,再「回身盪手」,一巴掌把他打飛過整個廚房,把鐵牆都撞彎了。本來,太極拳大師級的人物,可以練到全身無處不是拳,格鬥時根本不需要出手,只要碰上他身體任何一部位,你都要倒霉。不過這種巧勁的感覺要拍起來實在太細膩,當時拍攝的條件也不允許我們做這類的試,這幾招裏大概只有第四招「蛇身下勢」用得略有一點那種味道,將來若是還有機會拍武打戲,我還想再試。

 

 

 

  飾演朱老的郎雄先生,雖然年逾花甲,而且從未有過任何武術基礎訓練,可是他的體能很好,運動細胞很發達,片中除了戲分吃重,肢體動作的負擔也不輕。舉凡打拳、打架、打坐、推手、按摩、書法、國畫,外帶剁花、包包子,他都是一練就上手,太極拳那幾個指定動作他跟李豐章老師學一個月就有模有樣的(當然攝影機的對位運動也得幫點忙,不容易。最主要的,他往那邊一站,架子一擺,你不曉得他練過多少年的功夫,他就有那個樣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