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王子和先生行述
(原文:http://archer.ee.nctu.edu.tw/~hanhua-place/Master-Wang/wang-sir.pdf

先生諱炬字子和本名惠林,山東省濰縣人, 民國二年十二月十日(夏曆十一月十三日)生。父允盛公為當代名士,擅書畫金石。母徐太夫人蘭聲,亦名門望族,持家教子,著有賢名。

先生少而岐嶷,兼質文武,入山東省立第一中學,課餘從太乙拳劍名家竇峰山先生習彈腿、少林拳、八段錦、四門槍、萬勝刀等武術。高中畢業赴滕縣龍崗鎮教書,以武會友遍訪拳館。民國十九年,年十八,參加山東省國術比賽獲第二名,是年入山東大學中文系就讀。民國二十一年進入山東省立民教館工作,以語文教育為中心,推動社會改革。

民國二十六年日寇侵華,濟南棄守, 先生投筆從戎,隨軍南下參加徐州保衛戰,於台兒莊辦理軍郵轉口工作。徐州棄守, 先生隨軍突圍,旋進入教育部社會教育工作團赴湖南、貴州農村進行宣教工作。

二十八年夏, 先生由貴陽到重慶,參加軍事委員會後方勤務政治部傷兵教育工作,艱險不避,勞怨不辭,足跡遍及全國十二行省,然 先生始終未放棄以語文教育改造社會的理想,除二十七年在漢口中國文字改革問題座談會上痛斥「拉丁化」代替中國文字的謬論外,並自二十八年在四川瀘州和江安的榮譽軍人教養院、教不曾讀書的榮譽軍人,從注音符號起,學到能讀書看報。

民國三十年, 先生應邀至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由於 先生學有素養,既能「耳目頭腦並用去求深入的認識問題,又能計畫推廣國語教育的展進」,所以很受當時「國語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吳稚暉先生倚重,並題「安危須仗此群才」斗方以贈。 先生亦於此時拜呂殿臣先生為師,學習楊家太極武藝。

民國三十四年對日抗戰勝利,十月, 先生在重慶,奉政府令與魏建功、何容二先生赴台幫助被迫以日本話為國語的台灣同胞,恢復說中國國語。抵台後 先生與魏建功、何容三人組成台灣國語推行委員會,擔任常務委員兼訓練宣傳組組長,於電台開設讀音示範廣播;尤其難得者,以其卓識自重慶攜來注音漢字銅模,使國語日報得以順利創刊印行。

先生生當民元鼎革之際,眼見新舊交替,深感中國歷來著述「見道之作,固然不少,而浮言虛飾,既蔽性情,又掩真理者,尤其泛濫」,面對歐美科技超前,舉世競爭的今日世界,「中國文化不用科學方法與科學性的語言來整理,將使後人不能認識中國文化的精深與價值」,所以主張自茲以往,應使全國國民達到「言文一致」的境界,使大家「能想的都能說」、「能說的都能寫」,以免「說些自己未必懂,而別人絕聽不懂的話,誤了正事」。

然而此一理想在大陸阻於日寇侵華,國共內戰,未能推展,抵台之後,方實際推行,舉凡理論樹立、方針擬定、教材編撰、演說宣導, 先生無不躬任艱鉅,全省各中小學無不有其身影屐痕,台灣國語運動之倡導推行, 先生實為首要之實際策劃及業務推動人。

唯 先生服膺 國父「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的人生觀,以為「我們做事要為理想為信念而做,所以得失不能太重,任令苦惱、憂患、拂逆,怎麼來,就怎麼去適應。」因此不自是、不自伐,寧無赫赫之名,默默的作個「後知後覺」的宣傳家與實行家。是以台灣偏安五十餘年,經濟發展民生安定,國語推行成功,消除台灣閩、客、山地、內地各族群之隔閡,彌平誤會於無形, 先生之功偉矣。

推行國語運動之餘, 先生特闢「華步亭」,承傳「楊氏太極」「廣法」一系的太極武藝,並揭示「露禪學派」開新局闢新天。自太極武藝成熟與發展言之,宗岳先生繼承古聖先賢智慧結晶,汲取各家精粹,綜合集成太極武藝理論體系,為指引後學確認正門正宗進入正途修煉之第一人;露禪先生繼宗岳先生之後,飽和太極武藝應有項目,表證太極武藝之高超,確立教材教法之規模,擴大太極武藝傳習空間,為發揚正功正法正果,光大正門正宗正統之第一人。

然而太極武藝於教材教法確立後,時移世變,專業武士以擊技證其道尊時代不再,盲目的提倡促其名揚,反而造成道廣實萎的現象,如何在冷兵器逐漸沒落,大砲、飛彈、雷射大行的時代,取得其應有之地位,實為其轉化晉升,或為時所棄之關鍵。

先生遠矚及此,指出太極武藝非透過學術精研闡揚與皈依參修,不能杜絕其庸俗化、江湖化而遭淘汰。是以 先生主張今後太極武藝的研究,「在力行的基礎上,應以哲學上現代的觀念,剖析認定太極武藝理論與實際的哲理體系;以生理學、醫學、衛生、體育的理論與實際,論證太極武藝健身養生高度功效的方法;以物理學、人體機動學等的知識,尋求太極武藝擊技上的法術;以現代教育有關科學的知識,分析評斷太極武藝傳統的教材
教法;以社會時代的需要,重新評定太極武藝的價值。」於是乎太極武藝廓然廣大,由六經之開生面,盤皇之另闢新天,融鑄哲學、美學、生理學、醫學、衛生、體育、教育、擊技於一爐,再開閎肆,而 先生則為此涵化實踐之第一人。

先生雖識略深遠,教拳謹襲師風,必以正法,不稍改法門。每有所授,必靜觀學者志、氣、趨、向,察其多、寡、易、止,堅其志,忍其性,長善救失,增益其所不能。用心深細若此,卻從不居功,嘗云:「我不過代祖師爺傳藝,作一引路人而已,大家若有所得,拜祖師爺認祖歸宗,能承先啟後,廣法傳薪,也就夠了!」是以或請益或從遊於華步庭者眾,如:

吳紹先 郎濟蒼 湯松森 曹作漢 金玉銘 高武章 郭秉道 蕭保源 劉祥銘 張極漢 楊懷遠 古紅姬 鄧時海 傅榮光 陳 琪 林文治 謝敏雄 蘇桐鳳 黃武雄 詹益長 孫端吉 黃 湘 王貴潔 陸惠瑾 韓德行 梁劍波 李豐章 許 身 劉建園 杜 鈺 王中平 汪 宜 彭鈺人 王增張 (中道) 張國璋 張炳文 楊貴標 張清治 鍾弘年 邱乾聰 徐國武 胡光怡 沈曼君 周林儀 南貞佑 江火得 方家宏 歐業超 林崇彬 蔡明宏 劉長遠 陳政維 劉正彥 韓淑芬 王繼光 王鎮華 曹維新 梁勝雄 黃順意 林玉山 林 燕 林文華吳 克 蔡碧珠 張勝彥 毛 禹 黃大興 聞錦銘 白珊珊 戴素貞 劉義勝 等

先生與夫人陳莉芳結褵近五十年,縱在顛沛躓踣之際,情深且篤。育有一子,名恆,畢業於海洋大學。

先生著述極豐,收錄成集者有「太極實拳三十六式類型式措定靜姿身形影像」、「太極拳涵化文集」。譜曲填詞有「誓願」、「法統頌」。

先生從學道家靜功法於李壽籛先生,為玉清正宗龍沙三度第二十代班次及門弟子。

民國八十五年, 先生因於武術傳承卓有貢獻,獲「全球華人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第一屆中華武藝獎。
先生平素體質健朗,精神矍爍,不意於民國九十二年八月七日遽而歸真,享年九十有二,可謂上壽。

嗟呼!仰瞻 先生,於戎馬倥傯鄉邦危困之際,興學育才,以一書生,縱橫萬里,融鑄古今,國語運動一統語言,立秦皇未逮之基業,露禪學派皈依參修,開太極武藝未有之新天。昔人以立德、立功、立言為天地間不朽之盛事,踵武前哲 先生得之,紓其素志,俯仰無愧矣!
世之知 先生者多矣,同仁等或為親友鄉誼或為部曲門生,追惟 遺烈,謹述其生平崖略,用誌悼念,並啟後昆,不敢虛詞矯飾以違 先生之心。嗚呼! 先生一生,光風霽月, 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斯人一去,千古同悲,痛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